
寒风凛冽,冷得刺骨!
摆在Biotech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,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。
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有23家药企倒闭。而据智药局监测,2023年“Biotech死亡名单”已达45家(全网最全),是去年的近2倍,创下十年历史新高。
与死亡相比,在临床失败、融资受阻、商业化进展不顺等泥潭挣扎中的Biotech似乎稍显幸运,至少能够迎来新春。
2023年,倒闭潮已成生命健康领域的常态词。
而在这波持续的倒闭潮中,上市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,表格中26家,即一半以上都是上市药企。
其中,仿制药公司Akorn最年长,成立于1971年;其次是眼科疗法公司Oxurion,成立于1991年;专注于开发癌症、糖尿病药物的Infinity Pharmaceuticals,成立于1995年。
不少Biotech胎死腹中,还未长成就已夭折, 多数公司都是在2010年之后成立的。
非病毒基因治疗公司Intergalactic最年轻,成立不足两年。微生物 组公司Federation Bio、 通过细胞凋亡治疗癌症的 BAKX Therapeutics、蛋白酶技术公司Resonance Medicine、眼科基因疗法初创公司Vedere ll和 tRNA药物研发公司Theony s, 存活了不到3年。
在任何一个领域,先行者需要承受的更多,生物医药也不例外。
Long COVID公司Axcella Health、红细胞疗法公司Rubuis Therapeutics、专注开发外泌体疗法的Codiak BioSciences、口服微生物疗法公司Evelo Biosciences,均布局小众赛道。
且这四家公司都由美国知名风投 Flagship 孵化,“Flagship模式”的弊端已经显现,在生命健康领域,独特意味着更高难度的创新,更高风险的研发,也更加烧钱。
风雨欲来,早有征兆,大多药企倒闭都有迹可循。
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因为核心管线临床失败、融资受阻、现金流短缺。
Tricida因为肾病新药Ⅲ期失败申请破产;arch oncology终止cd47单抗ao-176开发后裁掉所有员工;Xenikos在结束其三期临床试验后,宣告结束;Magenta Therapeutics在一名患者死亡后被迫与Dianthus合并;Aileron终止Ⅰb期临床试验后寻求被收购。
Goldfinch Bio由于当前宏观环境下融资困难关闭;治疗传染病公司Histogen,近年来一直在缓慢缩减其产品组合以求生存,2021年终止了Ⅰ期脱发治疗药物HST-001开发,今年3月,又放弃了两种候选药物。
而这些明星选手,多数是高开低走。
Arch Oncology是第一批布局CD47靶点的企业之一,吸引了包括罗氏在内的众多投资方顺利完成多轮融资,并且获得了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。但事实上,arch oncology的CD47探索之路一直不太顺利。
Goldfinch Bio基于彼得·蒙德尔(Peter Mundel)的研究成果,于2016年12月由Third Rock孵化。2019年,与吉利德就多达5个候选药物达成总金额19.5亿美元的合作。2020年,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且获得Fierce Biotech 评选的Fierce 15奖项,后来表现却乏善可陈,过去一年一直在裁员,并削减了一些研究工作。
也有少部分公司因为法律纠纷、新冠等原因,而关闭大门。
Lucira Health和Medicago公司的倒闭,都是因为新冠疫情结束,产品商业化遇阻; sorrento therapeutics在长达数年的法律纠纷后,申请破产。
theonys则因投资者意见分歧而宣布关闭; Vyera Pharmaceuticals因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daraprim利润下降、仿制药竞争加剧以及应对daraprim相关诉讼而使公司难以为继。
有的倒闭意料之中,有的则是令人错愕。
9月,瑞石生物股东会决议宣布,中止公司经营活动,且运营工作由母公司恒瑞成立工作组接管,此时的瑞石生物手握明星产品。
甚至少数公司死亡前夕刚完成融资不久。 成立30年的老牌眼科疗法公司 Oxurion,在申请破产一周前,才刚刚拿到一笔资助。
RNA基因编辑公司 Locanabio,在宣布倒闭的半年前,获得了一笔非营利组织的股权投资,其投资者包括淡马锡、RA Capital、ARCH Venture等一众知名机构。
为了活着,它们也曾努力过,更名、裁员、收缩管线、出售资产、寻求融资,浑身解数。
成立于2009年的Brickell Biotech,去年改头换面,更名为Fresh Tracks,意在进军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领域。今年夏天停止研发业务,以此寻找潜在买家以帮助其克服资源限制,此前已解雇大多数员工,9月宣布清算解散计划。
纵看,有成立50年的,也有成立不足2年的药企,各时间段均有覆盖;横看,大多选手死于临床试验或商业化进展不顺,归咎于其自身,而并非寒冬。
除了寒冬,我们还可以听见其他声音。例如,百利天恒出海双抗ADC,打破创新药出海首付款最高记录;下半年,跨国药企密集寻求AI合作;翰森制药两个月 内出海两款 B7-H4 ADC药物等等好消息。
暖意来袭,寒冬是个别Biotech的镰刀,但不是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主基调。
—The End—
